
访谈时间:2025年11月8日配资APP排名
访谈人物:孙庆勇
访谈地点:广州南沙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人物检索
孙庆勇,广汽丰田技术专家、特级技师,现任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一二绒制造部车体2科生产6系系长,深耕汽车制造业30余年。他通过构建焊接“零缺陷”体系,将白车身四门二盖单品合格率从92.6%提升至98.5%;攻克滚边工艺难题,实现零不良率,年省约438万元。参与9款新车型研发,提出节能方案并开发数智平台。他通过“1+3+N”师徒制培养400多名高技能人才,其中21人获评“羊城工匠”。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广州市劳动模范”“广州好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今年9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大国工匠”人才。
从修鞋匠之子到造车匠人
记者:孙工您好!请问您对工匠精神的感知,最早源于什么时间、什么人?
孙庆勇:源于我小时候,源于我的父亲。1975年,我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农村家庭。我父亲是个修鞋匠,手艺特别好,特别负责,十里八乡的人都找他修鞋,我特别佩服。坐在他的摊位前,我想,我也要成为像他那样被人信赖的匠人;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我又想,我最好做一名修汽车的匠人。
记者:您现在真的修上了汽车!修鞋与修车,都与出行有关,不过您已经到达更远的地方。
孙庆勇:首先是我父亲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现在想来,他应该称得上是中国人出行事业上比较早的一代工匠了。
记者:请介绍一下您现在的工作。也就是说,您在广汽丰田是怎么“修车”的?
孙庆勇:广汽丰田一条生产线可以做到68秒下线一台车,最快的时候达到58秒。我的工作就是汽车白车身的制造、返修和品质管理。汽车的四门(左前门、左后门、右前门、右后门)与二盖(发动机盖、行李箱盖)是用户接触最频繁的部分,这些部件由钢板或铝板合金材料焊接而成,会用上激光焊接、铆接等工艺,会产生焊花飞溅、毛刺等瑕疵,我们用修复机、撬棒等工具做无损修复,过程是高精度的,就像绣花工艺,简单来说,在钢板上修复后我们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喷漆,完全看不出痕迹。
记者:原来是这样!准确地说,您不是“修车”,而是造车。
孙庆勇:刚进入这家合资企业时,我的岗位是焊装岗位。现在,焊接还是我们的基本技术手段。有时候,大家都开玩笑叫我“焊匠老孙”。
记者:最初,您曾经是一名钣金学徒,钣金又是干什么的?
孙庆勇:钣金学徒经历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高中毕业后,我在安徽一家汽车制造厂做钣金工,当时汽车工业不发达,整台汽车仅有一个底盘,其他工艺全靠手工,根据消费者需求手工制作整车,作为样车供专业人士评价。工具多样,如木锤、铁锤、垫铁、撬棍等,产品不会批量化生产,相当于做样车。如今该工种多称为汽车维修工,包含钣金工。概括地说,钣金工就是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将板材制成车门、车盖以及其他部件,并进行钣焊、打磨、涂装等后续处理的工种。当时,凭着比别人多一分的认真和刻苦精神,我一步步从小学徒升级为维修技师,后来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入职广汽丰田,也开启了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记者:入职广汽丰田的过程很顺利吗?
孙庆勇:2004年,我报名参加了广州市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考评。我记得,考题是将一整块钢板做出一个天圆地方的物体,误差不能超1毫米,我成功通过考评,成为广州市首批社会化考评技师的外来务工人员,2005年4月,正式入职广汽丰田。
创新过程很艰辛,突破后很幸福
记者:您在岗位上是如何把工作做好,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
孙庆勇:当初在焊装岗位,同行在车身管理上规定的公差是1.0mm,但广汽丰田的最严要求是0.3~0.5mm,另外在外观面品质、间隙等标准都要比别的厂家高很多。当时,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么高的精度要求真的有必要吗?别家的精度要求没这么高,难道他们的车就卖不出去了吗?想归想,但还是迎难而上,提着一股子劲儿努力打磨技术,不断追求高品质,高达1200度的焊渣飞溅到胳膊上都是常有的事。渐渐地,经我们手的车身品质越来越好,经得起公司所有的检测。
记者:您曾经参与制定《全国汽车焊装生产线操作工评价规范》,这是否就是一个“做好”的基本标准?
孙庆勇:这个是国标,不是广汽丰田内部的具体生产标准。这个规范由我和其他专家参与制定,通过统一焊装操作工的技能要求,方便各个企业为操作工进行能力评估。广汽丰田会更加严格细致,丰田标准作业有“三票”:作业要领书、山积表(每个岗位作业步骤以秒为单位计算)、组合票(随生产节拍变化而最优化作业组合)。
首先要遵守行业标准,我们产线上张贴的每一项的标准指导书,也就是作业要素,必须遵循。新人一般前两周由师傅带着,按标准操作,合格才能独立上岗。
按照标准做出来的产品,从哪个角度看都很舒服,消费者一看就很喜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汽车车门关上的时候,你听到的是短促、清脆且富有质感的金属闭合声,再看看车身焊缝,闭合、间隙协调,都体现了工艺的标准化、每台车出厂质量的一致性。
记者:为了把这一行做得更好,您有许多创新,您最得意的创新有哪些?这些创新能带给消费者哪些更好的体验?
孙庆勇:我的创新聚焦于焊接工艺的精度与稳定性,最终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三大核心利益:安全、品质和耐用性。这些创新消费者可能看不到,但他们能体验到。
每一台车身有4000多个焊点,并不是每一个焊点都要去检查。我们创新的“电极头2次通电应用技术”,优化焊接电流的两次通电时序,达到多波段通电、脉冲式通电,实现0.2~0.3秒一个焊点,每个焊点均匀稳定,一次性成形,解决了一次通电状态下的飞溅和虚焊问题。你们刚才看到了吧?我们焊接现场几乎没有火花,这就是这个创新的直观体验。应用这个技术,车身强度也得到了提升,耐久性增强,还使我们焊接检修工人由2人减少到1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焊点的零飞溅。
我们还有一个“电极头整形机修正技术”,通过对电极端面的毫米级精准修整,减少因电极端面原因而导致不良产品的产生。针对铝合金焊接中易出现的氧化膜问题,我们又自主研发了“电极印花板应用”技术,通过在电极端面形成特殊纹理,精准破坏氧化膜,减少了焊接飞溅和电极黏附,将电极更换频率从每30台车一次延长至100台车一次,每年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这些创新用了两年多时间,经历上百次的实验,不断验证、应用、再验证的重复,过程很艰辛,突破后很幸福。
记者:您主导的凯美瑞四门二盖返修质量项目将不良率从69/万台降至23/万台,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何理解这个不良率?为什么不是降至0?难道说最终流向市场的成品车,还有一小部分可以有“不良”?
孙庆勇:这个不良率是指白车身,不是成品车!一台车有160多个工序,丰田的标准是白车身有一个“砂纸痕”都算不良。不错,我们挑战的目标就是实现白车身的“零不良”,一次成型,不用我们再次修复。
记者:焊装工人的岗位会不会被机器人替代?
孙庆勇:我希望我的岗位不被需要,我们焊装工人转型做更多创新性的项目。
记者:我们了解到,造车原材以铝板合金最好。而铝板合金,焊接最难。请您分享一下当时突破铝板合金焊接难题的关键细节。
孙庆勇:车身轻量化、高强度是未来行业大趋势。铝板质量轻,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盖和门。但铝板焊接参数是钢板的3倍,焊点不容易识别,铝材表面0.2微米的氧化膜导致焊接不良率达25%左右,传统方案每30台车就要更换电极头。为了解决铝合金点焊的“卡脖子”难题,我们团队创新提出“微米级物理破膜”思路,从铝板焊接原理上,我们发现氧化膜破坏阈值在40微米深度,据此设计带凹凸纹理的超高强钢印花板;在设计上,联合设备供应商开发φ12mm(直径为12毫米的圆形物体或构件,其中“φ”是直径的标准符号)大端面电极。
记者:当您作为一名消费者使用汽车时,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您会想到您自己的工作吗?
孙庆勇:作为消费者,我最关注的是安全、舒适和智能体验,也会想到为更多的人创造幸福、美好的出行体验,让大家花更少的钱买到更高端的出行工具。每次看到自己做出来的产品出现在世界各地,会自然地生出自豪感。当然,如果发现设计缺陷,“职业病”也可能会让我立刻想:“这个是不是需要优化?”
用低代码平台“复活”老师傅手艺
记者:您在车身电阻点焊智能监控技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请具体解释一下这项技术对新能源汽车制造有何特殊意义?
孙庆勇:点焊智能监控技术主要目的是减少人工检查工时,保证焊接合格率达到100%。针对新能源汽车常用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材料,智能监控技术通过动态调整焊接参数,克服熔核偏移问题,减少飞溅和毛刺。在智能化方面,德国走在我们前面,已经实现了“黑灯工厂”,而我们的焊接车间还有200多人。但过度的智能化又影响就业,我们应力争找到提升效率和保证就业的平衡点。
记者: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您推动工匠精神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工匠+工程师(技术人员)+数据专家”的协同创新模式,开发“低代码数智创新”平台,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8万个工艺数据点?从中您受到什么启发?
孙庆勇: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人的经验数字化”。我们以前找一种焊接参数可能需很长时间匹配,现在只要输入代码,适配的数据参数就一目了然。数据源头仍是手艺,但需数字化赋能。数据的核心仍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例如焊接参数、设备调试技巧等传统技术,通过低代码平台,这些隐性经验被显性化为结构化数据,数字技术是工匠经验的放大器而非替代者。器物有型,匠心无界。“工匠+工程师+数据专家”的团队组合,解决了传统制造中经验传递低效的问题。而“低代码数智创新”平台的数据来源于工匠、现场的班组长,甚至是每一位员工,低代码平台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数字化开发,通过工具普惠化,让更多一线员工成为创新主体,推动“全员数智化”。
记者:关于国产新能源汽车,我们还需要如何提高“智造”水平?
孙庆勇:未来的智能制造体现在一体化压铸,减少工艺的偏差,也可能是定制化,加大数字融合,满足汽车消费智能化、个性化的体验延伸。我认为,智能制造更需要匠心,要沉下心,根据市场需求做个性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独行快”到“众行远”
记者:作为“大国工匠”人才,您的劳动观是什么?
孙庆勇:做有意义的劳动、有价值的劳动,能给别人创造幸福的劳动。
记者:您还坚信:“匠心如灯,既要照亮生产线,也要照亮心灵。”这又如何解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您什么样的工作场景和故事?
孙庆勇:“独行快,众行远”。我还是公司“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需要“师带徒”,我希望我的劳动观也能成为团队的价值观。工匠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精湛,也在于技能传承,更在于让徒弟都像师傅一样看清道路,从事有价值的劳动,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自我超越。记得2022年在攻坚铝板技术改良课题的时候,我带领团队连续30天攻坚、20次研讨、100余次试制,最终实现“零不良”目标。课题达成那晚,我睡得特别香、特别踏实,因为我知道,这项技术从此以后就“压”在了我们自己的枕头底下。
记者手记
克绍箕裘的匠心传承
在广汽丰田焊装车间,孙庆勇的徒弟指着一块待检的铝合金车门告诉记者,这里有一个严重“不良”,然而记者凑近细看却并没发现。在孙庆勇详细指点之下,记者找好角度在强光下再看过去,才勉强看出一个“淡至近无”的“砂纸痕”。记者认为其细微可以忽略不计,孙庆勇却称:“已经很严重了!”
孙庆勇还告诉记者:“新手要练习一个月,白车身12处瑕疵至少能找出10处。”记者暗自计算:这简直相当于仅凭肉眼就在头发丝上看出微雕的缺陷。面对这种技能水平,记者只能自叹“睁眼瞎”!
又见孙庆勇手持电极头,用0.2秒完成一个焊点的动作,像极了武侠小说中的绝顶高手。当孙庆勇谈起父亲修鞋的故事时,记者看到了从手工到现代制造和智造间克绍箕裘的匠心传承。
走出厂外,又见附近的居民楼与生产线仅一墙之隔。从这个距离,记者感受到百分百的对于安全感的实现和匠心的信赖。这正是中国汽车行稳致远、走向全球的底气。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 詹船海)配资APP排名
旗开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