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配资APP排名
课事
教育从看见学生开始
梁瑞莲
四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很快就注意到班级中的一个小女孩。这个女孩有着清秀的脸庞和大大的眼睛,却一直很难在她的脸上看到笑容。我当时很奇怪,一个10岁女孩何以看不到她绽放笑脸?
女孩名叫林小满,每天默默进教室,默默拿出书本,静静阅读。上课时她也是沉默的,从不会举手回答问题。只要我的目光与她交汇,她便会立即躲闪。
我开始不动声色地观察这个特别的女孩。她会悄悄帮值日生捡起散落的粉笔,会在同学打翻墨水瓶时递上湿巾,却总在别人道谢时匆匆跑开。美术教师跟我说林小满很有天分,画得特别好。于是布置第一次黑板报任务的时候,我故意将她留了下来:“小满,听说你画画特别厉害,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她长长的睫毛剧烈颤动,攥着衣角的手迟迟没有松开。“我可以叫几个人跟我一起弄吗?”她小心翼翼地问我。我轻轻地把粉笔盒放在她手心:“当然可以,试试看,需要什么随时叫我。”
那天放学后,空荡荡的教室里,小满用尺子反复丈量着版面,连擦去铅笔印的橡皮屑都整整齐齐堆在一旁。第二天清晨,我看到了惊艳的作品:向日葵在晨光中舒展花瓣,每片叶子的脉络都用彩铅细细勾勒,配文“新学期,新希望”的字迹工整如印刷体。我特意在全班学生面前举起手机拍摄:“这是我见过最用心的黑板报,林小满简直是我们班的小画家!”掌声响起时,我瞥见她慌乱低头,却悄悄把垂落的头发别到耳后,露出一小截泛红的耳垂。
然而,课堂上的她依旧沉默寡言,笑容也不多见。即便黑板报获得了年级评比一等奖,即便课间总有围着找她画画的同学,她还是会把整个身子缩得紧紧的。我找她谈心,希望她上课能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低头轻声说:“老师,我试试。”可下节课,她的手臂依然像被无形的重物压住,连半寸都抬不起来。
深夜,我铺开信纸给小满写下第一封信:“小满,你知道吗?你的画会‘说话’,可我更想听你亲口告诉我,那些藏在画笔里的奇妙故事——期待看到你上课高高举起的手。”3天后,我在办公桌抽屉里发现了叠得方方正正的回信,字迹被橡皮擦得有些发毛:“我怕说错话被笑话,也怕站起来时声音发抖……”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那个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的女孩,正透过门缝小心地张望外面的世界。
当晚,我写下第二封信:“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时,手心里的汗把教案都浸湿了。后来我明白,勇敢不是永远不出错,而是害怕时依然愿意伸出手。”这次回信来得很快,信纸上画着一只破茧的蝴蝶,翅膀上还沾着露水。
改变发生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在讲《自相矛盾》时,特意放慢语速:“谁能说说,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教室里很安静。突然,后排传来响动——林小满的手像破土的春笋,颤巍巍举到半空,又迅速落下。我立刻看向她:“小满,你愿意和大家分享吗?”她咬着嘴唇站起来:“我觉得……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话音未落,掌声已经淹没了她的后半句话。我喜出望外,要知道,等这一幕,我等了一年多时间。
我开始收集她作文本上的闪光片段,配上她的画作,在公众号推送《会画画的小作家》,也经常把她的文章发给学校投稿,每有发表,同学们围着她,夸赞着她。这时,她眼中闪烁的光芒无比明亮,笑容在她脸上铺展开来,像一朵鲜艳的花。渐渐地,她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发言时的声音越来越清晰,甚至主动报名主持班级的期中家长会。
如今,她担任班上的值日班长,每次轮到她值日,她都会事无巨细地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任何问题她都认真记录在“班务日志”上。每每看到她做的这一切,我真的很欣慰:身为人师,我何其有幸遇到了这么好的孩子。我只给了她一点点阳光,她就循着光成了“光”本身。
每次和小满的妈妈交流,她都会跟我说同样的话:“老师,孩子回家总说,是您给了她打开世界的钥匙。”窗外的香樟树沙沙作响,我望着正在帮同学整理桌椅的林小满,心里感慨万千,充满感恩——两年的时间,她从班级的“小透明”变成了班级的“发光体”。
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是从“看见”学生开始的。教育中的“看见”不是简单的关注,而是要穿透表象,触摸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传统的鼓励方式在面对根深蒂固的不自信时往往收效甚微,书信交流这种带着温度的文字对话,反而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是一场温柔的唤醒,而非强硬的改造。当我们面对内向沉默的孩子时,不妨放下急功近利的期待,用更细腻更温情的方式建立联结。真正的教育自信,在于相信每个生命都有破茧成蝶的潜力,我们要做的是守护这份潜力,静待属于学生的绽放时刻。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配资APP排名
旗开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