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配资APP排名,首届全国职工“文化创意、岗位创新、管理创效”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杨鸿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的《一种工形杆件自动化焊接设备及焊接方法》从572项参赛成果中脱颖而出,斩获决赛一等奖。
这项集成自动化、智能化与模块化的焊接创新技术,不仅破解了钢结构桥梁制造的行业痛点,更以“人机协同”的先进制造理念,为“交通强国”战略落地注入强劲技术动能,推动中国钢桥梁建设工艺迈向新高度。
杨鸿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4年5月,12名成员组成了一支敢闯敢试的技术团队。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聚焦钢结构桥梁制造的痛点难点,累计完成60多项革新成果,拿下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个重磅奖项,创效超两千万元,更获评“宝鸡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正是这样的技术积累与实干底色,为此次获奖筑牢了根基。

钢结构工形杆件焊接是桥梁制造的关键环节,传统人工焊接劳动强度大、精度差,龙门式机器人又笨重占地、无法多件同步作业,这一行业难题成了工作室的攻关方向。作为工作室带头人,杨鸿涛带着骨干成员扎根车间,白板上的方案画了又改,深夜的工位上反复琢磨。当看到闲置的协作机器人时,杨鸿涛突发灵感——为什么不能让机器人“复刻”老师傅的手艺?历经无数次调试,工作室终于突破核心技术:摒弃传统龙门结构,设计出灵活的滑动式焊接平台,无需图纸编程就能自动识别焊缝;通过优化布局实现多杆件同步焊接,大幅降低工位占用率;升级机器人视觉系统,将焊接精度误差控制在0.5毫米内,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稳定在99.5%以上。
基于核心技术,工作室进一步开发出履带式移动工作站、电驱升降平台等衍生设备,覆盖更多桥梁构件焊接场景。目前已授权3件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发布3项省部级施工工法,牵头起草1项江苏省地方标准,相关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这项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累计服务约17万吨钢结构产品制造,节约生产成本80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它将焊工从恶劣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转型为设备管理者与工艺优化者配资APP排名,践行了“人机协同”的先进制造理念,为钢结构桥梁制造的提质增效、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人才支撑。(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薛喆彦 许子凡)
旗开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