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自:每日商报股票配资平台网站
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特需儿童周末上免费“能力提升班”
拱墅区全省首创普惠融合教育
商报记者 周振琪 通讯员 柳景春 劳青青
“添加一部分变新字,看看哪位小朋友能想到更多的可能……”周末的上午,清亮的声音从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三楼的资源教室传出,7个四年级—六年级的特需学生围坐一起,有人眉头轻蹙认真思索,有人眼睛一亮高高举起小手,在“玩中学”的互动课堂中学习读写。
这样的场景,每周末都会在拱墅“萤火学苑”专项教学点上演,作为全省首创的普惠融合教育项目,特需儿童在普通学校上起了周末免费的“能力提升班”,这些家庭也得到了“温暖的托举”。
帮助特需儿童慢慢成长 踏出“融入集体”第一步
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教学点,许女士第一次安静地坐在教室外等待小欧(化名)上课。之前,她总是提心吊胆,“孩子是不是在课上乱走”“有没有扰乱课堂秩序”“情绪稳不稳定”……而现在,小欧跟着老师的指导,慢慢能够做到专注了。
“我们家孩子之前诊断出患有中度孤独症,且混合了一点多动症,日常上课,需要我坐在他身边陪读。”在接受了“萤火学苑”春季和秋季课程培训后,许女士有了惊喜的发现,“现在,他基本上可以坐得住一节课,偶尔我也可以在教室外面,不用盯着。对于一个特殊孩子来说,这是巨大的进步!”对于小欧的成长,许女士既开心又欣慰。
除了学能上的提升,家长还感受到孩子正在缓缓迈出“融入集体”的第一步。
今年3月份,“萤火学苑”首次开课,俞女士给年年(化名)报上了幼小衔接课。“以前也有去机构上课,但是后来发现机构只是辅助,孩子需要融入集体、学会如何跟同龄人相处,这是机构教学无法模拟的。”
通过十节课程下来,年年在班上交到了一位好朋友,后来还一起约出去公园玩。“对于我们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不太愿意社交的,在这里他找到了认定的朋友,这是很大的收获。”俞女士难掩激动。
社交能力的提升,让年年慢慢学会观察外部的世界,也逐渐融入日常校园活动。9月份,年年入读普校一年级,“能够感觉到他在适应,现在的学习和生活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覆盖18个街道的“萤火学苑”
为特需儿童提供更多“成长的阶梯”
回顾这条“融合”之路,拱墅其实起步很早,从2007年成立特教中心,开启融合教育的指导,到目前全区有1000余名被认定的特需儿童,其中约70%的特需儿童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今年,拱墅也成为浙江省融合教育改革培育对象。
随着实践的深入,融合教育也面临着新挑战。“我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现在仍然存在‘特需儿童难以真正融入集体’‘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不均衡’‘孩子上课远、费用高、支持少’等困境。”拱墅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徐芳老师告诉记者。
多项痛点成为阻碍特需学生成长的“围墙”。今年3月份,全省首个普惠融合教育项目——“萤火学苑”应运而生,成为穿透这堵“围墙”的一束光。
作为首次试水,拱墅区在全区融合教育硬件条件最好的18个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了专项教学点,覆盖全区所有街道,在每个双休日给特需儿童家庭免费提供训练课程及相关讲座与咨询服务。
“开办‘萤火学苑’其实是为了让特需儿童能够得到更个性化服务,给他们提供更多‘成长的阶梯’,也让更多人理解。”徐芳道出课程背后的社会支持意义。
而这份支持也收到了积极回应。春季课程结束后,服务的558个家庭匿名填写调查问卷,满意率高达98%;92.5%的家长从多方面表达了高度肯定;86%的家长明确表示“希望萤火学苑能继续办下去”。
一个社会的文明底色,在于每一种多元个体是否能够被温柔接纳。
在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特殊教育系马伟娜教授看来,近40年来,从特殊教育到全纳教育再到融合教育,如何帮助特需儿童“真正地融入社会”一直是重要的教育议题。“拱墅对特需儿童进行托举、让更多孩子被看见的发展模式,是值得被推广的。未来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推进融合、促进教育公平股票配资平台网站,从政策推进、资源共享、环境建设等方面为特需孩子提供更多助益,让孩子们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
旗开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